樂崇輝居士簡傳
壹、前 傳
樂崇輝居士,字建吾,法名慧峻,民國十九年生於北京。祖籍浙江寧波府慈水鎮。樂氏先祖於明朝永樂年間舉家遷往北京,後以創立北京「同仁堂」樂家老舖名號聞世,居士乃同仁堂第十三代後人。居士幼時因逢日本侵華,為躲兵亂,於民國二十七年逃至香港,曾就讀育英小學及耀華小學、中學,半年後回京念匯文中學。三十八年高三上學期因國共內戰,局勢吃緊,因緣際會離京,經天津、香港、廣州,搭上陳納德民航隊飛機來台。來台後除投靠堂嫂在台北開封街開設的同仁堂外,同年考取陸官二十四期,畢業後以少尉軍官分發至通訊單位服務,二十年間,歷國防部參謀、電台台長等職,於五十九年以少校軍銜退伍。
居士幼承庭訓,十三歲時先祖詠西公過世,彌留時尚持念往生咒,此一畫面深植居士心田。軍旅生涯中,因讀《菩提樹》月刊,初度接觸佛法;又看到基隆十方大覺寺本際老法師所寫道家修養書,進而聯絡、請益、聆聽,乃居士初聞佛法。四十六年因病遇行天宮分院真覺堂施仲謀居士,告以係「卡陰」現象,乃因果上的索債,教持以六字大明咒等節,居士聞後即在書店蒐尋購得大悲咒本,持誦之後立得清涼病痛頓消,從此堅信佛法矢志不移。四十九年讀蘇芬居士《靜坐須知》而與之聯絡,蘇芬居士一會面開口即問:「請問可曾發心?」樂居士前有家族布施醫藥祖訓,後有學佛濟世心懷,乃慨然允諾。後蘇芬為樂居士講三皈依,並引介南亭老和尚為皈依證明師,南老乃大陸來台電台廣播先鋒,對樂居士未來大願宏行有決定性的啟迪作用。五十二年二月,居士因密法因緣,在桃園大溪齋明寺後苑,皈依屈映光上師,法名羅空。
五十三年居士因軍中機動補給作業兼馬路修繕監工,業務非常辛勞,時日一久,疲累不堪,衡酌身體衰弱不堪負荷,乃申請轉調並在內壢眷村住下來。五十六至五十九年養病期間,已未實際參與軍務,其間大量閱讀佛教經籍,並參與佛教出版社期刊投稿,且發出退役後印經法施宏願。軍中退伍後,六十二年起,即借同仁堂地下室一角,成立佛教出版社:大乘精舍印經會,開啟佛教印經弘法事業。平日除參與普門文庫活動外,六十五年七月三十日,因慈雲服務隊因緣,更創辦佛教雜誌:《慈雲》月刊;同年皈依福慧寺華嚴大德慧三老法師。六十八年五月底,租下延平南路卅一號六樓,有了正式道場後,弘法事業更蓬勃發展,無數次的赴大專佛學社團演講、大乘精舍本身開設的佛學講座、插花書法文化弘法、佛法函授課程、舒仁獎學金、慧三老和尚紀念獎學金、護持青年法師弘法、關心您專線、大慈服務社、環島僧伽供養、……等等,皆是居士數十年弘法過程中的幻影。七十五年十一月底遷往台北市漢口街一段永久場所現址,除辦公處所外,並有佛堂兼講堂、圖書館,具體體現了佛陀「悲、智、願、行」四大表法志業。如今居士數十年弘法生涯,影響所及,因而出家弘法者達數十位,信仰佛法者遍及海內外,似已遍地開花。而瀕臨失傳或為數甚少的佛典古籍,經數十年來的印行拓展,得以傳揚後世,今雖已屆八十餘高齡,但內心恆不退轉,德高孚重,可謂實至名歸。
居士因年事已高,弘法法務不能中挫,乃於一○二年四月將所有法務正式交棒給青年才俊吳彥隆博士,並於七月廿日完成正式交接。為永續經營,並計畫將大乘精舍現址之不動產辦理移轉,乃積極申請成立財團法人。經過一些必要的籌備與程序,皇天不復此願心,財團法人臺北市大乘基金會終於一○三年十月一日經主管機關核可成立,並於十月底完成法人登記,十一月試營運十二月起正式開始運作。居士獲聘為顧問,繼續奉獻公益、弘法之心力。
貳、辛苦備嘗只為利他
民國38年,大乘精舍暨慈雲雜誌創辦人兼社長樂居士隨軍來台,就讀陸軍官校,畢業後任職軍中,擔任過國防部參謀及電台台長。皈依南亭老和尚後,愈益埋首於經教,卅六歲時,因在中壢養病接觸了大量佛書並投稿於各佛刊。後因偶得大悲咒本,持誦之後,立得清涼,病痛頓消,乃默默發起弘法利生之宏願。40歲軍中退伍後,即投入印經工作。除參加普門服務隊外,民國62年借用同仁堂地下室一隅,以印行靈巖山寺課誦本之輝煌成果,肇始了大乘精舍印經會的法務。由地下室一桌一椅,從選書、設計、估價、校稿乃至郵寄,都是一人承擔。三年後,因所參與「慈雲服務隊」(由普門服務隊改名)社會服務慰問病患所需,又有佛教雜誌:「慈雲」雜誌的創刊。雜誌未久由樂居士接手並自任社長,居士兼採訪、攝影、撰稿、校對、編輯、 包裝,一切從基層學習。
因法務的持續推展,同仁堂地下室已不敷使用。乃於68年5月底租用延平南路卅一號六樓為正式辦公場所,法務得以蓬勃發展,除自身到處受邀演講,精舍也開辦了各種講座、共修、書法、插花等文化課程,並有「關心您」「大慈服務社」「講學金」、施棺救濟等種種社福活動,居士並經常為來訪者解惑紓困。幾經風風雨雨,也曾因經濟風暴搖搖擺擺,後終紓困。如今走來,已逾三十餘年,有苦有樂,艱辛倍嘗,始終不計世間名利,護持三寶的初衷亦始終未曾退轉,只為能弘法利生,續佛慧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