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金會沿革

壹、草創伊始 ﹝開封街﹞

      本會為一在家居士所組成之非營利性公益慈善文化事業組織,單位除興辦古藉保存、各類佛經書印製暨慈雲雜誌公益出版事業外,並兼辦慈善救助、護生、供僧等事項。本會最初成立緣起,乃台灣自民國四十年代以來,除台灣印經處、善導寺、瑞成、南一、自由書局以外,少有佛經、佛書之印行;迨六十年後經濟起飛,始有普門文庫善信的集資印送佛書。民國62年間,大乘精舍創辦人樂崇輝居士秉持佛陀以「人」為主的教化,並承繼太虛大師「人生佛教」、印順導師「人間佛教」理念而實踐,為讓知識分子有緣接觸佛法,以因緣成熟而成立印經會組織,集合相同理念者隨力集資印經法施,暫借台北市開封街一段五十九號同仁堂中藥舖地下室一角為聯絡處所。

      印經會初採影印絕版古籍木刻版印送,以維繫留存中華文化菁華,並以「常不退」之願心為己任,普令眾生早遇佛典,以開示悟入佛之知見;後復大量印製各類佛經、佛書、懺本、課誦本等,普贈各寺院、佛學團體及個人,乃至海外。自是以還,知識份子入佛門者與年俱增。

貳、慈雲雜誌誕生

      民國64年間,由普門文庫成員及一群熱愛佛法的大專院校佛學社團菁英幹部,在宏印法師帶領下,假八德路「普門講堂」成立了為眾生服務的「慈雲服務隊」,於每周日前往中興、台大、三總、和平等各大醫院慰問病患,以實踐佛陀「看病福田第一」的悲心培養,並拓展「人間佛教」的理念。當時希望在慰問病患時更著重其精神層面,使其於病苦中因刊物的啟發而感悟入佛,「慈雲」雜誌便是在此因緣下於65年7月30日創刊發行。而前期最為困難時,都是在慈悲的中和慈雲寺住持達進老法師籌付協助中度過難關。

    雜誌風格以大眾化、通俗化、文藝化為主,旨在接引初機,使入覺悟之門,並發掘佛教創作人才。凡來稿者只要知見正確、不違佛制及善良風俗而能利益大眾者,不分顯密、南北傳,皆是慈雲刊出的內容。因具相當之可讀性,故自出刊以來頗受各界歡迎。而雜誌在規劃創刊時,除佛法文章外,亦安排有「教訊活動欄」,包括教界新聞、各類服務之門等,發揮了具獨特性且專業的資訊平台服務功能,因此廣受佛教界所重視。

參、中興期﹝延平南路﹞

    由於印經會與慈雲雜誌的持續推展,暫借開封街一角的臨時聯絡處已不敷使用,乃於68年5月31日遷往延平南路31號6樓租賃兩間辦公室,做為大乘精舍會務活動暨慈雲雜誌發行之所。此後七、八年間佛教蓬勃發展,大專院校佛學社團如雨後春筍般成立,社長時常受邀前往演說佛法,精舍也陸續開辦定期佛學講座、專題演講、念佛共修、梵唄教學,以及禪坐、書法等各類文化講座。

       而為更多元的拓展服務面向,大乘精舍於69年10月31日設置「舒仁獎學金」;73年6月19日成立「關心您專線」;73年8月又成立了「大慈服務隊」。此外,精舍更於73年7月28日、74年3月9日假澎湖七美島,74年5月17日假蘭嶼舉辦環島弘法之行,使海內外寺院團體及學佛人皆共聞法音。

肆、現階段完成法人基金會登記 ﹝漢口街﹞

    由於延平南路係租用場所,終非久計,乃於75年11月30日,正式遷往漢口街一段132號6樓之現址。遷址未久,即協同舉辦了兩次大型佛學講座,如76年5月21日假南京東路中華體育館所舉辦的「慧律法師弘法大會」,及同年12月13日所舉行的「全民祈福息災佛學講座大法會」等。而為健全組織、搭建更好的永續發展服務平台,在久經籌備申請後,大乘精舍終在103年10月1日獲台北市政府民政局核許設立,成為一公益性財團法人組織;並於10月21日完成設立登記,正式更名為「財團法人臺北市大乘基金會」。

    大乘精舍的成立,乃樂崇輝居士於軍中服役期間學佛,當時想找一本印訂莊嚴的佛經都很難,他因佛經所說「諸供養中,以法供養為最」之因緣,開啟了他於民國62年創辦大乘精舍印經會,以法布施印經引十方眾生入佛知見、開佛智慧;民國65年發行慈雲雜誌,提供全球佛教動態暨資訊平台服務之志業。期間更廣辦供僧、貧病救濟、施棺放生、獎助學金等慈善事業,默默為佛教、為淨化社會人心付出一絲力量。

    對於大乘精舍轉型成為公益性財團法人基金會,創辦人樂崇輝居士表示:大願地藏菩薩的精神讓他感動,對他而言,他是什麼都不要,「不為自己求安樂,但願眾生得離苦」。不僅如此,在基金會成立後,樂崇輝居士更將名下座落台北市漢口街一段之不動產捐贈予該會,做為其永久辦公會址。一心奉獻佛教,不為名求利,孑然一身,三輪體空,正是樂老居士的精神與寫照。而於103年與佛光山慈惠、慈容法師及五眼協會蓮懺法師同獲「國際傑出女性獎」的首任「財團法人臺北市大乘基金會」董事長樂劉玉梅居士也表示,大乘精舍成立之初,因和樂居士在一次面見廣欽老和尚的機緣裡獲得提點鼓勵,讓她決定不管將來的路有多苦多難走,她都要一路襄助樂居士使其無後顧之憂,讓大乘精舍的利眾事業能順利推展,過去如此、現在不變、未來仍是一樣。

    基金會執行長吳彥隆居士則說到,他於攻讀博士期間向樂居士請益而結緣,並沒想到日後會有因緣跟隨樂居士。他表示到精舍與樂居士學習後,才深深體會說得一呎不如做得一吋的道理,對樂居士的凡事無求及無分別待人之心他很是敬佩;同時他也特別感謝董事長樂夫人對他的鼓勵與充分信任。吳居士勉勵團隊同仁,既然從事了利眾事業,對有些事就要學會看破,因為看破才能甘願,以甘願心做起事來就不會有匠氣,才提得起熱情與同理心,他希望大家都能學習創辦人的理念與精神─「不為自己求安樂,但願眾生得離苦」。民國103年10月21日,對成立40多年,一路走來顛簸艱辛的大乘精舍而言,應該是值得紀念的一天。


列印   Emai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