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辦人樂崇輝居士的理念


壹、在家菩薩僧團
  樂居士在與員工的多次會議中,經常性地表示,大乘精舍係定位在「在家」,且是在家菩薩的「僧團」。「僧」的含意,依六祖壇經的解釋乃作「清淨」的意思,並不限於出家,所以成員抱著自利利他的理念,服務四眾,放下名利而能和合,即是在家菩薩的團隊。

 

貳、慈、悲、喜、捨 四無量心
  在大乘精舍(大乘基金會前身)大辦公室的一個柱子上,掛著一塊黃底綠字的壓克力看板,寫道:

「一、只有奉獻,沒有條件。──『慈』無量心

   二、只有犧牲,沒有逃避。──『悲』無量心

   三、只有義務,沒有權利。──『喜』無量心

   四、只有付出,沒有佔有。──『捨』無量心」

這是75年底遷至漢口街現址時訂製掛上去的,展現了菩薩道的四無量心宣言。

 

參、四大表法
  大乘精舍講堂,供奉了釋迦牟尼世尊,兩旁分別是觀音菩薩(悲-救濟慈善)、文殊菩薩(智-經論古籍)、地藏菩薩(願-利生向覺)、普賢菩薩(行-篤行六度),居士強調四尊菩薩代表了悲智願行的四大表法,也就是圓滿「佛格」的四個方面。兩旁並有由樂居士所撰,本慧法師手書的一對直聯,寫道:「悲天淨塵勞,願度群生離濁土;智海含法藏,行深大化入真如。」此正詮釋了四大表法的理念。這四句也是所有印經會佛書背面的題聯。

 

肆、四能四依
  居士常表示,現代化全方位的在家菩薩,要具備「四能」,也就是能說(解惑)、能寫(著作文字)、能讀(課誦)、能講(演講)。這雖然是理想的目標,也是在家菩薩努力的方向。
至於學習正信佛法,當以古德所說的「四依四不依」來作準繩,即:依法不依人、依智不依識、依義不依語、依了義經不依不了義經。

 

伍、孝道法門與歸無所得
  世尊入滅,彌勒尚未降生,過度時期唯大願地藏菩薩得付所託。地藏菩薩乃佛門孝道的代表。罪不重不生娑婆,地藏菩薩教導眾生一個指引向覺的異方便,即是《占察善惡業報經》。本經分上、下兩卷。下卷述真實佛法不二真義不假方便;上卷則揭示占卜懺悔之道,乃不可說而說之異方便,須結壇修懺,清淨後始占,指引向覺之方向。樂居士為此,於103年5月,開講了占察課程,並於十一月初圓滿,先釋卷下經義,再講卷上占法。
  居士在早期佛教印經會倡印經書之介紹文中,常會著墨將印經功德「歸無所得」。此「無所得」乃是「般若」的方便法。一切世間作業皆屬生滅法門,所謂:緣起緣滅、緣起性空,宇宙世間一切皆是假立施設無有實質,剎那生滅變動不居,若能觀破世間生滅方顯本有覺性,透出「第一義空──般若」妙諦,因此欲習般若,當以「不可得、無所得」為唯一方便。無所得則離垢離淨不增不減,一旦「能、所」雙亡,時節因緣成熟,方顯本覺佛性。此亦與金剛經所謂:「應無所住」「住即非住、是名為住」「以無所得心修一切善法」經旨相契合。
  居士除將多年筆記之雜文片紙,整理成《三輪體空詩偈集》一書,並以數年課誦摩訶般若經(大品般若)並加觀行之體驗,於103年11月中旬起,在大乘基金會講堂,講解本經,也願大眾在每月第一、第三週六上午(十時半起至午)都能踴躍參與,共熏般若聞法得益。

 

陸、不販賣佛法
  居士從佛教印經會成立,乃至佛教雜誌─慈雲雜誌社創辦以來,所有佛教出版物,皆未作定價;佛法無價,不予販賣,乃多年來堅守之信條。雜誌雖有「社員」制度,會員書也有參加「會員」的辦法,在無企業支持且毫無資金的薄弱基礎下,乃維護法務能順利推展的不得已辦法,但不販賣佛法的理念仍始終堅持。

  


列印   Email